至截稿時,根據(jù)貓眼專業(yè)版數(shù)據(jù)顯示,影片《731》想看人數(shù)已經(jīng)突破了451萬,創(chuàng)造貓眼平臺想看人數(shù)的最高紀錄,而曾高達99.7%的排片率更是創(chuàng)造國內(nèi)影史之最,可見影片的關注度之高。對于這樣一部備受關注的影片來說,觀眾在觀看前一定會有很多問號,比如這部影片究竟講了什么故事?面對片方已明確標注“未滿18周歲謹慎選擇觀看”的警示,家長是否適合帶領未成年人去觀看?片中會有很多令人生理和心理不適的鏡頭嗎?這部影片鏡頭會比1988年那部《黑太陽731》尺度更大嗎?姜武、王志文、孫茜等演員飾演的角色最后結局是什么?這部影片與同題材紀錄片和大量歷史證據(jù)相比,影片能做到嚴格尊重歷史嗎……


影片《731》將于9月18日上映,目前點映及預售總票房約1.39億。新京報作為較早內(nèi)部觀看過影片《731》的媒體,將會為觀眾答疑,同時可以嚴肅地告訴觀眾,《731》不是一部提供娛樂的電影,而應該是一次沉重的歷史教育和精神洗禮,它注定會讓觀者感到不適和壓抑,但這正是其存在的價值——用最直白的方式,抵抗遺忘,守護真相。(文中含部分劇透)


1.可以帶未成年孩子去觀看嗎?


答:影片已多次在海報和預告片中明示“未滿18周歲請謹慎選擇觀看”。全國各地的一些影院已接到家長相關咨詢,他們多數(shù)選擇“大人先觀影,再決定是否帶孩子二刷”;建議18歲以下由家長陪同、預先疏導(可以用紀錄片或圖文先給孩子簡要介紹“731部隊”犯下什么罪行等,避免鏡頭第一次沖擊)、未成年人隨時可離場;或者等流媒體上線后,家長再嘗試與未成年孩子分段觀看。


影片《731》海報在最下方注明“未滿18周歲請謹慎選擇觀看”。


2.看完片子后是否會讓人生理不適?是否會心情壓抑到需要做好心理建設?


答:影片在血腥場面的處理上注定會遭遇兩難:過于真實血腥可能流于感官獵奇并引發(fā)不適,過于克制又可能削弱歷史震撼力。與“731”罄竹難書的罪惡,侵略者對這段歷史的否認、戰(zhàn)后處于陰暗目的包庇等相比,真正的“不適”應該是歷史本身。


觀眾在打算觀影前,可以提前了解一些“731部隊”的歷史背景,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告訴自己即將看到的是一場對暴行的控訴,而非單純的感官刺激。觀看這部影片不僅會帶來強烈的視覺和情感沖擊力,更是希望每一個觀眾都在觀看后痛定思痛,能更加警醒,銘記歷史,希望這樣能幫助觀眾在觀影感到不適時找到支撐點。如果觀眾在觀影后一段時間內(nèi)仍感覺心理不適,建議尋求心理咨詢來疏解情緒。


3.影片大概講了什么故事,會很復雜嗎?


答:面對那段龐雜且殘酷的歷史,影片在敘事結構上選擇以一個小人物串起整個故事。故事發(fā)生在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前夕的黑龍江哈爾濱平房區(qū)。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在這里以“防疫給水”為名,秘密進行慘無人道的細菌戰(zhàn)研究,并大肆抓捕蘇聯(lián)人、蒙古人和當?shù)仄矫襁M行活體實驗。當?shù)匦∝溚跤勒拢ń滹棧┖推渌S多普通中國人一樣,被日軍強行抓入了所謂的“特設監(jiān)獄”。日軍用“配合健康檢查與防疫研究即可換取自由”的虛偽承諾欺騙他們,但等待這些無辜百姓的卻是難以想象的極端非人折磨。


《731》劇照。日寇在進行慘無人道的細菌戰(zhàn)和燒傷研究。


王永章在被日軍逮捕前,他曾看到報道抗日傳奇英雄王子陽的報紙,作為小人物的他,很崇拜英雄。在731的監(jiān)獄中,日寇看中他粗通幾句蒙古語和俄語加上很有眼色,就讓他擔任類似“牢頭”的小管理職務,他借著可以給各牢房送食物的便利,接觸到形形色色的獄友,同時他也逐漸發(fā)現(xiàn)日寇的偽善與殘忍。面對大量被欺騙、被迫害、最后成為人體實驗品死去又被焚燒的獄友,王永章決定“做一次英雄”,他利用在監(jiān)獄各處收集到的情報,發(fā)現(xiàn)日寇在某一節(jié)日當天的監(jiān)獄管理上將會有松懈之處,他決定利用這一難得時機帶領獄友越獄逃出魔窟。獄友們得知這一好消息后,開始有了“王永章就是英雄王子陽”的傳說。但當付出重大犧牲后,“越獄”的他們發(fā)現(xiàn),前方等待他們的竟然是日寇早已布下的陷阱,當他們被押送到郊外進行細菌炸彈爆炸實驗時,開始爆發(fā)最后的抗爭。


《731》海報。王永章帶著孫明亮試圖越獄。


據(jù)記載,抗聯(lián)曾經(jīng)有過襲擊“中馬城”的秘密計劃,抗聯(lián)戰(zhàn)士王子陽,進哈爾濱偵察時被日本人圈街抓到侵華日軍建立的細菌戰(zhàn)實驗基地、五常背蔭河鎮(zhèn)“中馬城”后,他探知了日軍在這里進行人體實驗的實情,這里關押著很多普通百姓、抗聯(lián)戰(zhàn)士和中共地下黨的同志。1934年中秋節(jié),“囚犯”們乘日本衛(wèi)兵喝酒喝得爛醉時,用酒瓶砸昏衛(wèi)兵,奪取鑰匙打開了牢房,舉行暴動,其中有16人逃了出去,其中包括王子陽,他在越獄成功后向世界揭露了731部隊的罪行。(電影《懸崖之上》中張譯飾演的張憲臣有一句重要臺詞,他說背蔭河那里發(fā)生了越獄,之后日本人就把那里炸了,“你說他們是要隱藏什么才付出那么大的代價”,這些臺詞指的就是731部隊背蔭河細菌實驗場和成功越獄事件。)


4.影片中的人體實驗鏡頭會比“童年噩夢”影片《黑太陽731》更恐怖嗎?


答:1988年上映的影片《黑太陽731》,鏡頭相對偏寫實紀錄風格,由于在拍攝中大量使用真實醫(yī)學檔案影像與劇情結合,帶來的是一種更原始、更持久的心理震撼,導致片中“凍傷后剝臂”“活體解剖”等鏡頭成為當時不少觀眾的童年噩夢。影片《731》的人體實驗鏡頭在“歷史真實+技術升級”雙重加持下,將比1988年的《黑太陽731》更殘酷、更具生理沖擊力。


新版采用4K拍攝+后期特效化妝,凍傷、解剖、毒氣實驗等場景的傷口紋理、血液流動、肌肉撕裂細節(jié)被放大數(shù)倍,清晰度遠高于《黑太陽》的16mm膠片。而《黑太陽731》經(jīng)典場景“凍傷后剝臂”“活體解剖”鏡頭被新版保留,只不過畫面時間相對短,并且在鏡頭呈現(xiàn)上會有一定的細節(jié)模糊化。但新版增加了“鋼板控爆”“分級毒氣”“跳蚤實驗”等段落。為了避免“苦難奇觀化”和過度血腥,孕婦活體取嬰兒的罪惡鏡頭沒有正面實拍,而是通過旁觀者表情和試驗臺上的血跡進行了暗示,但最后在罪證展示鏡頭中,可見幾位孕婦和嬰兒的標本??酥频谋磉_有時比直白的展現(xiàn)更有力量。


如果你當年曾被《黑太陽731》嚇到做噩夢,那么《731》在清晰度、細節(jié)量、痛苦時長三方面將全面“升級”,確實可能帶來更強烈的生理不適與情緒壓抑;成年人觀看前也需做好心理建設,未成年人請謹慎選擇觀看。


5.姜武、王志文、孫茜等演員飾演的角色最后結局是什么?


答:姜武飾演的王永章在影片結尾做了戲劇化的“模糊”處理,可以看做是在最接近自由時倒在日寇的槍口下,也可以理解為代表著希望的他或許只是重傷并沒有死去,因為他還要向世人揭露“731”部隊的反人類滔天罪惡。


王志文飾演的杜存山在獄中關押時間較久,他自知等不到自由,決定用生命來撕開日寇“健康換自由”的鬼話,而他細心搜集的情報,也為“越獄”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李乃文飾演的顧博軒生性膽小,他時刻擔心一同入獄并已懷孕妻子林素賢的安危,曾在停尸間目睹日寇暴行的他,卻在最后時刻將活下去的機會讓給年輕的獄友孫明亮。


孫茜飾演的林素賢,入獄前可能曾是醫(yī)務工作者,在獄中卻護不住自己和肚里的孩子,當即將生產(chǎn)的她被活著送入解剖室時,無助的眼神令人絕望。


林子燁飾演的孫明亮,本是變戲法的賣藝少年,卻被送進魔窟,他的純真和樂觀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微光,最后在活埋犯人的深坑中,象征著光明的他被眾多獄友疊成人塔托舉向上爬時,卻仍逃不脫冰冷的刺刀。


《731》角色版海報。


6.影片中有關女性受害者的鏡頭會是全片最大淚點嗎?


答:當孫茜飾演的孕婦林素賢總是用警惕的眼神看向鐵窗外和她總是下意識地雙手護住腹部時;當李善玉飾演的梁艾英最后和爹一起全身爛透,才知“防疫”原來是要命的謊言時;當烏蘭托雅飾演的小女孩,單純地舉起小胳膊被日寇注射菌液時;當媽媽在毒氣室里試圖通過舉高小女兒來換取“不可能”的生機時……觀眾會在黑暗中伴隨自己的心跳,引發(fā)情緒決堤。


7.與同題材紀錄片和大量歷史證據(jù)相比,影片能做到嚴格尊重歷史嗎?


答:《731》導演趙林山曾說:“我們拍的不是電影,而是證據(jù)?!睋?jù)悉,趙林山耗時多年查閱超過百萬字文獻,其中包括哈爾濱圖書館藏的731部隊原始實驗報告、大量幸存者口述實錄及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為確保歷史嚴謹性,劇組邀請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館長金成民擔任歷史顧問,以求對實驗器械、受害者編號、建筑平面圖實行“1:1復刻”。導演趙林山堅持“所有細節(jié)均有史料支撐。”


《731》中按照歷史照片復原的“四方樓”。


但《731》畢竟不是一部紀錄片,而是一部更接近“文獻式”劇情片,它采用了“大事實真實,小人物虛構”的戲劇化處理。與紀錄片《七三一真相》等相比,本片少了“畫外音+資料堆砌”,多了“可代入的人物命運”,而非簡單復刻血腥——觀眾通過幾位身陷731魔窟的普通人視角一步步發(fā)現(xiàn)真相,看到“你自由了”的同胞被帶去做死亡實驗、親歷焚尸爐等人間地獄慘景,用象征著3000多位有名有姓的紅色編號吊牌來揭露罪惡,“那些被抹去的聲音,終將響起”。


當施暴者的后代們?nèi)栽谄疵ㄈv史的原本痕跡時,希望《731》不單是一部電影,而是留給后人一段125分鐘不能被遺忘的歷史真相。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