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面料挺好,比較密實,也有速干功能,挺像樣!”8月27日下午的一場急雨讓空氣變得濕冷,在北京服裝學院服裝科技研究院的一間工作坊里,劉莉正帶領團隊緊鑼密鼓地推進一項新任務:為中國北歐兩項隊研發(fā)備戰(zhàn)裝備。當路過一個身著樣衣的人體模特時,她駐足片刻,指尖輕輕撫過織物表面,便立刻下了判斷。
劉莉是北京服裝學院研究生院院長、服裝科技研究院院長,這份篤定與從容背后是一位科研工作者近三十年的專業(yè)深耕。“這些判斷都是基于積累的經(jīng)驗,我在運動服裝這個領域十幾年,一眼就明白他(運動員)要的是什么?!眲⒗虻脑捳Z中帶著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篤定,常年積累的專業(yè)經(jīng)驗讓她可以瞬間判斷出材料的特性,而她的經(jīng)歷則是一段用智慧與汗水編織的跨界傳奇。
北京服裝學院研究生院院長、服裝科技研究院院長劉莉和其團隊設計的冬奧服裝。 受訪者供圖
從“跟跑”到“領跑”,為中國運動員打造“科技戰(zhàn)衣”
“知識一定是可以改變命運的,我也是從(山東?。┬】h城出來的,我們憑什么改變自己?是通過一點點積累打開世界、見識世界,通過國家的培養(yǎng)、單位的培養(yǎng)武裝自己,獲得更高的素質,再把自己的光和熱散播出去,影響更多的人。”提到自己昔日的求學時光,她眼神中閃著光芒。
1994年劉莉考入大學時,紡織服裝業(yè)正處于低谷期?!埃?0世紀)90年代對紡織業(yè)實施壓錠政策,行業(yè)不景氣,很多人認為這是‘夕陽產(chǎn)業(yè)’,但我始終相信,任何行業(yè)都有其價值?!倍嗄隄撔那髮W后,劉莉走上了北京服裝學院的講臺,“高中時對世界充滿了各種幻想,當時便立志成為一名科技工作者?!眲⒗虻闹鞠蚴冀K如一,從“紡織之光獎學金”到“紡織之光優(yōu)秀教師”“紡織之光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路走來,她獲得無數(shù)獎項。
劉莉坦言,初上講臺時深感“知識儲備不足”“沒那么自信”,遂在職攻讀博士學位,開啟學術深耕之路。從東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到康奈爾大學,劉莉用了十年時間到處求學,更好的科研平臺啟發(fā)了她的眼界也鍛煉了能力。回國后,她在北京服裝學院建立了與運動人體工學相關的實驗室,逐步接觸國家運動隊,這些經(jīng)歷為她今后打破冬季競技項目比賽服依賴進口的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規(guī)則在改寫,我們必須跟上?!眲⒗蛱寡?,國際滑聯(lián)(ISU)近年來不斷收緊服裝標準,對科技研發(fā)提出更高要求。例如,短道速滑比賽服需兼顧防護與減阻,團隊通過數(shù)百次風洞實驗,最終采用新型復合面料,將氣動性能提高至世界頂尖水平。這種“科技賦能”,使中國運動員的比賽服科技實現(xiàn)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這些成果是她帶領團隊在攻克冬奧“戰(zhàn)衣”過程中實現(xiàn)的。
工作中的劉莉。 受訪者供圖
備戰(zhàn)冬奧會,將實驗室科技轉化為賽場利器
“第一次樣衣提交”“收集意見準備”“批量交付”“隊員試穿意見”“賽前需求跟進”“賽事保障”……在北服科技研究院一層會議室的墻壁上,一張巨幅“北京2022年冬奧會冰雪項目國家隊裝備研發(fā)保障時間表”幾乎鋪滿半面墻,每個運動項目的服裝設計及時間進度均精確到日,從中可以窺見這一設計工作的嚴謹性和緊迫度。這張讓劉莉無數(shù)次焦慮、壓抑、委屈的時間表如今成了她的寶貝,“舍不得扔”。
劉莉與冬奧會的結緣始于2018年北京冬奧周期,回想起和各大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國家隊教練員、運動員們一同備戰(zhàn)奧運會的時光,劉莉仍然感慨萬千。她認為,獎牌背后實際上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比拼,科學家也是賽場上不可或缺的“運動員”之一。作為運動人體工學領域的專家,她帶領團隊深度參與21支國家隊的科技助力工作,與國內(nèi)外運動品牌緊密合作,將實驗室的科技成果轉化為賽場上的競爭優(yōu)勢。
要解決卡脖子的問題,就要自主研發(fā),最大的困難是“如何讓速度類項目運動員更快”,核心問題是提升緊身連體服的空氣動力性能,降低風阻。僅速度滑冰這個項目,她和團隊就在風洞里吹了500個小時,驗證哪些工藝、款式、面料是最好的組合?!叭克俣阮愴椖康谋荣惙?,我們在風洞里做了1300個小時以上的數(shù)據(jù),每件衣服都是在風洞吹完的,這些數(shù)據(jù)讓大家心里踏實?!?/p>
國際賽事上對運動隊服的要求也非常嚴苛,比如在跳臺滑雪項目中,比賽服需嚴格貼合身體,國際滑雪聯(lián)合會(FIS)對于比賽服裝制定了嚴苛的規(guī)則,以免運動員借服裝的滑翔優(yōu)勢獲勝……劉莉強調,一旦賽服不合格,則將面臨禁賽風險——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jié),都是橫在科研工作者頭上的一把利刃,不能讓衣服影響運動員參賽資格。
劉莉參加九三閱兵觀禮。 受訪者供圖
在劉莉的回憶中,備戰(zhàn)冬奧會期間壓力一環(huán)扣著一環(huán),冬奧會比賽首日是備賽壓力最大的一刻。2022年2月5日下午,在短道速滑混合團體接力項目中,賽場上,中國短道速滑隊武大靖、任子威、范可新、曲春雨、張雨婷組成的團隊奮力拼搏;賽場下,劉莉和團隊成員們?nèi)褙炞ⅲ?分37秒348!中國隊摘下首金!“哎呀!那一刻,三年的壓力和委屈都釋放了?!眲⒗蚧貞?,當時在賽場后臺忍不住落淚。
找到“科技與美學”的平衡點
除了競技裝備,劉莉團隊還關注運動員的全方位保障。從高性能訓練服到睡眠材料,從面料選擇到人體工學設計,她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力求極致。雪上項目日常裝備需兼顧保暖與輕量化,團隊層層篩選,集結行業(yè)優(yōu)勢資源,力圖將最優(yōu)質的材料以及設計提供給國家隊;雪橇項目的包裝材料則采用輕量化抗沖擊設計,為運動員提供安全保障。正如劉莉所言:“我們的目標是讓運動員毫無后顧之憂地踏上賽場,裝備就是他們的‘第二皮膚’?!?/p>
在劉莉的實驗室里,理工背景的工程師與藝術背景的設計師并肩作戰(zhàn),共同繪制服裝設計圖?!半m然每一次備戰(zhàn)都時間緊迫,但我們的目標不變——讓科技與美學在賽場上完美融合?!痹诨踊荣惙难邪l(fā)中,劉莉團隊與運動員反復磨合,找到了“科技與美學”的平衡點。
讓她印象深刻的是運動員對服裝的思考方式。之前,團隊認為比賽服應盡可能重工、色彩奪目,但運動員卻要求增加色彩的灰度、降低裝飾性。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和運動隊的深入溝通,她了解到,一方面白色冰面會增強運動員的“焦點效應”,低純度色彩的考斯滕一方面?zhèn)鬟f出東方美學韻味,同時也讓運動員與考斯滕相融相合。無數(shù)個細節(jié)化的處理讓中國花滑選手的賽場造型驚艷世界。為隋文靜韓聰組設計的比賽服被國際最大主流花滑論壇Golden Skating評為“最佳比賽服”(Best Costume),彭程還在冬奧賽時發(fā)來被采訪錄音“外國選手贊揚我的比賽服真好看”。這也印證了劉莉的觀點:“設計不是天馬行空的藝術,而是基于科學規(guī)律的美學表達?!?/p>
劉莉還將科研延伸到產(chǎn)業(yè)合作中,她主導建立了高校、企業(yè)、國家隊三方協(xié)作模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這種產(chǎn)學研深度融合的模式,也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服務大眾健身需求。
鼓勵學生“志在長遠”
“設計學是交叉學科,需要工程思維與藝術審美的深度融合?!睆闹v師到長聘教授,再到研究生院院長,劉莉始終將人才培養(yǎng)視為己任。尤其是在奧運會備戰(zhàn)期間,她帶領學生深入國家隊基地,在風洞實驗室與運動場之間來回奔波,培養(yǎng)出一批兼具科研能力與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年輕學者。
“跟隨我們團隊訓練的研究生、年輕教師們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歷練,我敢說從我這里走出去的,都是科研過硬的人才。”劉莉的手機里,存著她和學生們的聊天記錄,好多是昔日的學生匯報近期生活,“老師,我又漲薪了”“老師,我又升職了”,在換手機時,劉莉沒舍得把這些承載無數(shù)歡樂的內(nèi)容格式化。
劉莉和她的學生們。 受訪者供圖
看到學生們在崗位上能夠發(fā)光發(fā)熱,劉莉在自豪的同時也會鼓勵他們“志在長遠”,“先出去兩年看看,了解了解社會,歡迎你回來讀博士”。講臺上,劉莉重在啟發(fā)學生思考,每次備課她都會將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論結合,讓同學們深刻理解“科研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解決真實世界的真問題”。
如今,劉莉的教育理念已開花結果。她的學生中,多人考入頂尖高校深造,或在企業(yè)成為技術骨干。她鼓勵學生摒棄對“熱門專業(yè)”的追逐,選擇有深度、有交叉性的基礎學科:“行業(yè)冷熱是周期性的,但扎實的專業(yè)能力與跨界思維,才是應對未來挑戰(zhàn)的核心競爭力?!?/p>
面向米蘭冬奧周期,劉莉的科研腳步從未停歇。她將目光投向更具挑戰(zhàn)的領域:冰雪裝備的智能化升級、可穿戴設備的運動監(jiān)測、環(huán)保材料的研發(fā)應用……“每一次突破,都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邁進的一步。”她深知,科技競爭的本質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而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培養(yǎng)能夠站在國際前沿的創(chuàng)新人才。她堅信,未來的設計學將更加“無界”——科技與藝術不再割裂,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互交融,中國故事將通過創(chuàng)新設計走向世界舞臺。
采訪結束時,劉莉帶記者參觀實驗室內(nèi)的運動員隊服,每一件隊服都在述說她和學生們的獨特故事,“科研就像織布,一梭一線都要扎實。我們織的不僅是服裝,更是中國體育的未來,是科技與美學交織的夢想。”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