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百果園又把自己搞上了熱搜。面對水果貴等問題的質疑,董事長余惠勇在采訪視頻里是這么說的:“我認為商業(yè)就兩種,第一個利用消費者的無知,第二個教育消費者成熟,像百果園這么多年來都走在一個教育消費者成熟的路上,我們不會去迎合消費者?!边@個片段在微博、抖音等平臺被網友大量轉發(fā)和二創(chuàng)。 很快,“百果園稱不會迎合消費者”“月薪兩萬吃不起百果園”等話題就沖上了熱搜。雖然輿情發(fā)酵,百果園以往的水果品質、食品安全等問題又被扒了出來,股價也遭受了沖擊。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品牌輿情事件,雖然看起來會讓人不禁感嘆“世界真是個巨大的草臺班子”,但類似的事件卻并不鮮見:有些人非要說咱中國人的切菜方法不對,有些人非得說小轎車能把大卡車撞飛……在這本《傳播的邏輯》里,作者趙明把15年互聯(lián)網傳播實戰(zhàn)經驗的積累以及一直以來對經典和前沿理論的思考融會貫通,無論是對品牌公關、媒體從業(yè)者,抑或普通的消費者,都有其特定的閱讀價值,畢竟大家都是這個鏈條上的一環(huán),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


《傳播的邏輯:引爆品牌、故事、觀點的30個真相》

作者:趙明

版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25年8月


一、你的情緒可能不是你的情緒


作者開篇便直指人心:“人天生就既有理性一面,也有感性一面”,接下來一整個章節(jié),都在講“受眾心理”。這顯然不是無的放矢,把受眾單拎出來講,當然是因為它重要。沒有受眾洞察,品牌營銷就是純撒幣,在當今時代,傳播鏈條上最重要的是受眾,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的聲音都能被聽見。


當然,也不能過分高估受眾的影響力,尤其是普通的受眾、真實的消費者。書中有這樣一個數據:89%的消費者表示自己的消費行為會受到網上評論的影響,但真正寫評論的人只有6%;也就是說,89%的人在被6%影響。那這6%的人當中,又有多少是普通的消費者呢?不會真有人沒喝過“打卡寫點評”送的飲料吧?


而且在社交媒體上,我們自以為的立場、情緒表達,一定是我們自己最初的立場和情緒嗎?真的沒有“跟評”的趨同思維在作祟嗎?本書用“理性的非理性”來解讀了類似現(xiàn)象,人是群體性動物,我們愿意去相信“群體的智慧”,但事實上群體很有可能在被引導。原先這種引導是自上而下的“議題設置”,現(xiàn)在好了,變成了自己認認真真刷出來的“信息繭房”。至于為什么要突出情緒呢?因為情緒站隊,成本更低、共鳴更強、歸屬感更明確。


對受眾情緒的刺激和調動,也是一種常見的營銷手段。書中有這樣一段——


感性VS理性,即時享樂VS延遲滿足。前者陣營有游戲、鞋服、化妝品、文旅……共同的營銷策略是:想辦法通過感性營銷,讓人們更加愿意即時享樂,像短視頻、直播帶貨就容易把人拉入場景,感性下單;后者包括健身、培訓、書籍、金融產品……共同的營銷策略是:想辦法通過營銷,讓人們更加認可產品的價值,抑或傾向延遲滿足。但無論是讓顧客訴諸感性還是訴諸理性,不過都是企業(yè)的一種營銷手段而已,有時顧客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理性”,竟然是被營銷包裝出來的。


受眾,細思極恐吧?如果你耐心把接下來的內容看完,也許能更客觀地思考什么是自己真正的需求,當然也能學會不少溝通和講故事的技巧。


《傳播的邏輯:引爆品牌、故事、觀點的30個真相》。


二、消費變革下如何講好一個故事


本書的后四個章節(jié),作者分別從傳播體系、輿情處置、品牌營銷以及當下傳播方式變革后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做了相當翔實的論述。除了自成體系的方法論之外,書中提到了很多案例,都是近年來耳熟能詳的一些品牌公關事件,看過之后對這些事件或許能有一些新的理解。


1.好故事的價值和傳播體系的構建


關于品牌故事,作者是這樣說的——


好傳播要能講一個好故事,好故事要建立在底層敘事邏輯之上,好邏輯要構建在大眾的價值認知之上。人們在相信了一個世界觀層面的“大故事”后,自然而然會有相應的行動。


顯然,并不是每一個品牌,都有如此清晰的思維框架。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品牌,把故事當成了裝飾,硬凹了一個品牌故事,結果只感動了自己。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優(yōu)秀的品牌故事,應當既有宏觀愿景也有微觀構建,有人物、有沖突、有細節(jié),有擺脫困境的螺旋上升,然后在此基礎上融入品牌相關的元素——起源、創(chuàng)始人、產品研發(fā)、品牌用戶……而且,需要明確認識:故事是講給人聽的,不是說給自己的。


除了故事,作者在書中還談到了很多傳播的干貨,比如:與政府、行業(yè)、用戶、媒體和社會組織等不同群體溝通時,怎樣建構不同的話語體系和風格;公關傳播從業(yè)者要如何從日常的瑣碎中抽離出來,讓自己擁有戰(zhàn)略層面的視角和思考;企業(yè)如何運用對標戰(zhàn)略、柔道戰(zhàn)略、曝光效益、一擊必殺語等優(yōu)化傳播……


2.輿情的堵與疏營銷的新趨勢


在輿情處置方面,本書也提供了極具實操性的見解。社會化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消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控制負面變得難上加難。對品牌方而言,新時代的危機處置,需要徹底轉變思維,不能一出事就想著“捂蓋子”。作者提出,對輿情部門來說,最卓越的表現(xiàn)是防患于未然,次之是讀懂危機、搶占先機。當然,這在實操層面也許會碰到一些問題:輿情部門在火沒著起來的時候掐滅了,沒人知道這事,那輿情部門要怎么自證自身存在的價值?這可能就是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一點小縫隙了?;氐捷浨樘幹蒙?,這里有一個底層邏輯,那就是要真誠、有擔當。真心是有價值的,也是可感知的,無論如何,它都比一出事就搬出法務強。當然,這其中也有一些技術層面的方法,比如可以自嘲自黑、有尊嚴地示弱,說到這,還記得“南山必勝客”是怎么“進化”成“憨憨企鵝”的嗎?


輿情之外,作者對品牌營銷也有著深刻洞察。“品牌不僅僅是成本或費用,而且是長期投資”,這一判斷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將品牌建設視為“開銷”的短視觀點。事實上,在如今這個新消費時代,品牌方真的要多花一點時間和精力,去做一些真正能和消費者有價值共鳴、培育連接的營銷。因為在當下消費語境下,品牌價值不僅僅是產品價值,如果品牌想走得更遠的話;好用的產品太多了,性價比也早被卷上了新臺階。當然,對于消費者,作者也在書中提醒了我們警惕品牌洗腦,要分清什么是真正的需求,什么是被創(chuàng)造的需求;什么是產品價值,什么是營銷包裝?!跋M選擇終歸由我們自己決定,希望我們能為真正的需要去買單?!?/p>


這就是《傳播的邏輯》這本書的價值,提供一套完整的認知升級體系,給品牌從業(yè)者和普通消費者提供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在“促消費”的當下,也有其現(xiàn)實意義。


注:封面題圖來自電視劇《廣告狂人》(2008)第二季劇照。


撰文/李子木

編輯/羅東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