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北京文博領域收獲頗豐:天宮藻井冰箱貼“一貼難求”、博物館文創(chuàng)“組團出圈”、北京中軸線歷經(jīng)12年申遺成功、考古首次發(fā)掘出金中都的城門遺跡——端禮門……今年北京“兩會”期間,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立新做客新京報千龍網(wǎng)訪談間,聊了聊過去一年北京文博圈的“大事兒”。

 

談冰箱貼文創(chuàng)“出圈”

文創(chuàng)爆火帶動更多年輕觀眾進入博物館

 

新京報:2024年是冰箱貼文創(chuàng)特別出圈的一年,可以說是“一貼難求”,你覺得背后有怎樣的原因?

 

張立新:拿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的天宮藻井冰箱貼來講,火爆出圈首先是源于文物的稀缺性、唯一性,天宮藻井文物本身的構造非常精美,是經(jīng)過專家搶救以后在古建館展出的。設計師在文物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設計,用五層的分層結構,將原來天宮藻井文物的精美結構巧妙地展示出來,表面采用傳統(tǒng)琺瑯描色工藝搭配玻璃漆上色,上市半年多銷售額超1100萬元。說明大家對博物館文創(chuàng)、對中國古代建筑及傳統(tǒng)文化是非常喜愛的。


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對于國潮審美的追求和喜愛,給我們依托博物館館藏文物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帶來了很大的動力。


1月16日,北京會議中心,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立新展示天宮藻井冰箱貼。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新京報:網(wǎng)上有一種聲音,擔心會不會本末倒置,大家更多地去追求冰箱貼、追求文創(chuàng),而對于真正的歷史文化建筑可能會關注變少,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張立新:我認為恰恰相反。去年我們做過統(tǒng)計,2023年北京地區(qū)的博物館舉辦展覽超過2000場,線下活動舉辦超過3萬場,接待的觀眾流量超過9000萬人次。大家到博物館里,一方面是去了解館藏文物及其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同時又特別希望把博物館的知識和文化帶回家。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兼具藝術性、審美性和實用性,很好地契合了當下一些觀眾的需求,特別是年輕觀眾的需求。博物館文創(chuàng)的火爆出圈,帶動了更多年輕觀眾進入博物館,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

 

新京報:2025年,在文創(chuàng)領域,有沒有好玩的活動推薦?


張立新:2025年,我們會繼續(xù)舉辦北京文博文創(chuàng)大賽。而且,在今年的文博文創(chuàng)大賽中,會特別設置中軸線主題賽道和文化遺產(chǎn)主題賽道,這兩個賽道恰恰契合當下很多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需求。希望社會各界,包括首都的大學生、年輕人都關注大賽,參與到大賽中來。我們也有文博文創(chuàng)的孵化平臺,讓這些優(yōu)秀的設計作品加快轉化進入市場,為市民提供更豐富的博物館文創(chuàng)選擇。

 

談中軸線申遺成功

正在編制新的中軸線保護傳承三年行動計劃

 

新京報:2024年,必須要聊的一件大事就是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中軸線申遺成功是一個終點,同時也是一個新的起點,能不能談談你的感受?

 

張立新:北京中軸線在2012年就列入了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備選名單,經(jīng)過12年的接續(xù)努力,去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正像你說的,申遺成功是一個新的起點?,F(xiàn)在,我們正在編制新的中軸線保護傳承三年行動計劃,帶動北京老城的整體保護。

 

在中軸線的價值闡釋和傳播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比如,我們正在組織一些中軸線的國際交流活動。線上線下相結合,建設了“數(shù)字中軸”“數(shù)字打更人”項目,很多中軸線沿線的居民自發(fā)申請成為中軸線遺產(chǎn)的監(jiān)督員、講解員,通過掃描遺產(chǎn)點周圍的二維碼,可以上傳遺產(chǎn)監(jiān)測的信息,自覺守護家門口的文化遺產(chǎn)。

 

國際專家到北京來考察評估的時候,也和中軸線沿線的居民進行了座談,被大家保護中軸線文化遺產(chǎn)的熱情感動。中軸線的申遺成功,得益于社會各方面的支持,特別是廣大市民朋友的關心、參與和支持,也歡迎社會各界的朋友繼續(xù)關心、支持、參與中軸線的保護傳承利用工作。

 

新京報:在中軸線申遺過程中,有沒有特別令你印象深刻的事?

 

張立新:中軸線申遺過程中,我們解決了很多歷史遺留難題,原來中軸線上一些重要的文物單位,都曾經(jīng)有過單位或者住戶,對這些文物的歷史風貌是有影響的。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通過騰退、修繕、環(huán)境整治,一大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風貌得到了恢復。

 

當然,過程十分艱辛,要挨家挨戶去和居民做工作,經(jīng)過共同努力,既讓文物的歷史風貌得到恢復,又使很多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實現(xiàn)了多贏。像鐘鼓樓周邊的平房區(qū),通過申請式退租,一部分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改善;留住的居民生活環(huán)境也有所改善,包括一些養(yǎng)鴿子的住戶,對他們的鴿籠進行微改造、微提升,讓其更符合歷史街區(qū)的整體風貌,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

 

新京報:申遺成功之后,在文化遺產(chǎn)的活化利用方面,未來還有哪些規(guī)劃?

 

張立新:中軸線的重要文物騰退出來后,大家很關心未來怎樣進一步利用。比如,現(xiàn)在在鐘鼓樓,有展覽和文創(chuàng)、咖啡等,大家可以去打卡。再如,先農壇慶成宮去年年底開放,大家去了之后,不但可以了解先農壇的歷史,還可以感受文創(chuàng)配套服務,將來還要開發(fā)更多有文化品質的活動。去年12月26日,正陽門箭樓也向社會公眾開放,因為處于交通要道,且文物內部空間有限,所以采取了限流措施,但是大家的熱情非常高。站在箭樓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南中軸,一直延伸到永定門,成為熱門打卡地。

 

新京報:這兩年,感覺大家對歷史文化越來越感興趣,主動走進文物建筑,很多文物建筑也采取了限流措施,怎么看待這種現(xiàn)象?

 

張立新:文物還是要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因為它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既要保護好文物本體,也要保護好文物周邊的環(huán)境,保持整體風貌的協(xié)調。對文物古建參觀游覽場所采取限流措施,合理科學地設定游客的承載量,也是全球慣例。我相信,只要文物保護得好,就能夠歷久彌新、延年益壽,在一個較長時間段內,能讓更多觀眾近距離觀賞。


1月16日,北京會議中心,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立新(右)做客新京報千龍網(wǎng)訪談間。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談三星堆展覽熱

三個月154萬人次參觀,今年將推殷墟大展

 

新京報:去年,三星堆展覽在大運河博物館展出,吸引了北京市民爭相打卡和參觀,對于文物部門來說有怎樣的啟示?

 

張立新:三星堆展覽是去年暑期全國最有熱度的一個展覽,短短三個月時間,有154萬人次參觀,平均每天超過1.5萬人次。三星堆展覽在大運河博物館開展,而大運河博物館是副中心重點建設的三大文化設施之一,2024年是它運行的第一年。首都博物館策劃了兩個系列展覽: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和世界文明互鑒系列。三星堆展覽就是中華文明起源系列的首展。

 

我們和四川進行了多輪深入對接,特別感謝四川省文物部門和三星堆博物館的支持,把一些重磅文物送到北京。200多件文物里,一級文物就有40多件,確實滿足了大家對了解三星堆文化的強烈需求。

 

我們也在策劃一系列新的展覽,比如將在大運河博物館推出殷墟大展,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系列的又一個重要展覽,將在今年暑假和大家見面。

 

新京報:像這樣各地博物館之間的合作會越來越多嗎?是一種新的趨勢嗎?

 

張立新:是的,我們和全國各地的文物單位、博物館都有聯(lián)系。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也是國際交往中心,各個省市非常支持,把一些精美文物送到北京,既讓首都市民能看到,也可以讓全國各地的游客看到,還有很多國際友人能夠看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美。

 

我們和其他省市也在洽談合作辦展,特別是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展覽。另外,我們也在積極和北京地區(qū)中央單位的博物館對接,像故宮博物院今年將迎來建院100周年,國家博物館也有針對考古中國成果的重要展覽要亮相。

 

新京報:接下來,包括春節(jié)期間,還有哪些精彩的展覽,能否推薦一下?

 

張立新:目前,齊白石誕辰160周年書畫精品展正在大運河博物館展出,非常值得一看。在首都博物館本館,正在展出的“希臘人——從阿伽門農到亞歷山大”大展,集結了希臘14家博物館的270多件文物,其中90%的文物都是第一次在京展出,無論是展覽內容、展陳設計,都深受好評。

 

在這里要特別說一下,我們和天津市、河北省共同舉辦的京津冀博物館里過大年系列活動已經(jīng)啟動。今年春節(jié)期間,三地文博單位聯(lián)動,將給廣大市民游客提供更豐富的文化供給,有精品展覽、研學活動、文創(chuàng)市集,歡迎大家走進博物館,到博物館里感受過年氛圍。

 

談北京考古

不斷采取新方式讓公眾更多地了解考古

 

新京報:北京考古領域也有很多值得聊的話題,2024年都做了哪些工作,接下來有怎樣的規(guī)劃?

 

張立新:考古現(xiàn)在也是大家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原來考古專業(yè)比較“高冷”,現(xiàn)在社會公眾對考古有非常高的渴求,希望了解考古到底是怎么回事,考古挖出了什么東西,它背后有怎樣的故事。所以,我們也在不斷采取一些新的方式,讓社會公眾能夠更多地了解考古。比如,我們舉辦的公眾考古季,邀請社會公眾走進考古工地,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到考古現(xiàn)場去觀摩學習。

 

去年年底,我們發(fā)布了“考古北京”成果。比如,在豐臺區(qū)麗澤商務區(qū)附近發(fā)現(xiàn)了金中都外城城門遺址。北京有870多年的建都史,但是經(jīng)過幾百年的城市建設,金中都地上的遺存幾乎是沒有的。去年,通過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金中都端禮門遺址,有城墻、護城河、甕城、一些主要道路,結構清晰,規(guī)模很大,對研究金中都歷史是一個重要佐證。像大家比較關心的琉璃河遺址,考古發(fā)掘一直在進行,去年又發(fā)現(xiàn)了一些城壕和新的文物,相關考古研究也在進行。

 

在中軸線申遺過程中,考古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南中軸,我們通過考古發(fā)現(xiàn)了三段重要遺存:珠市口南中軸道路排水溝渠遺址、永定門內中軸歷史道路遺存和永定門北側石板道遺存。特別是永定門這一段,很好地融入永定門公園的整體設計中,讓市民在公園游玩時,能夠看到南中軸道路的歷史遺存。

 

新京報記者 展圣潔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