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言贅語:明清以來的文化、城市與啟蒙》,作者:李孝悌,大學(xué)問丨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24年5月
推薦理由:
“我小時住眷村,隔壁的年輕姑姑,是一位來自河南的寡婦,以賣饅頭為生,每次我在幫她揉面時,只要她的黑膠唱片一吼出秦雪梅吊孝,或是穆桂英掛帥的唱腔,我就像聽到鬼哭神號一樣,立刻放下手中的面團,奪門而出?!焙芏嗄旰?,當社會史家李孝悌為研究清代中葉以降開封的演劇活動,而在網(wǎng)上搜索豫劇時,他的腦海中不禁回想起兒時聽到豫劇的記憶,比起當下的改良豫劇,傳統(tǒng)豫劇鬼哭神號一般的唱腔強烈地銘刻在他的心頭。這篇研究論述,也收入了這本名為《瑣言贅語》的書中。
一如書名,這本書中的篇章,都并非那些震動天下的重大事件,而是歷史深巷中瑣碎的只言片語。其中有民間自下而上的認知與想象,也有統(tǒng)治階層與精英分子自上而下的俯瞰——甚至是不由自主的吸引。因此,明朝官方編纂的典章與大政紀要中,也會發(fā)現(xiàn)大量稗官野史般的神怪記述,象征著至高無上的天道意志,左右著帝王君臣的治道觀念。精英階層試圖以道德與理性去規(guī)訓(xùn)社會的努力,也同樣被民間的瑣言贅語消解于無形。晚清的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分子攜帶著以現(xiàn)代文明啟蒙民眾的重任,龐大的知識圖景固然在整體上推動社會變革,但當他們走向民間去宣說教化時,又不得不采用最基本的白話。所謂的精英與大眾,所謂的雅與俗,之間橫亙的準繩被一次次地打破,猶如作者兒時聽到的傳統(tǒng)豫劇,哪怕這聲音鬼哭神號一般,但其中蘊含的生命力,卻足以穿透歷史,讓不同時代的人聽到同樣的歷史的回聲——哪怕,這只是瑣言贅語。
撰文/李陽
編輯/宮子 何安安
校對/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