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中華遺囑庫正式發(fā)布《2021中華遺囑庫白皮書》,記者注意到,此次白皮書首次公布了“00后”立遺囑情況,其主要處分的財產以“銀行存款”、“虛擬財產”為主。
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介紹,遺囑人不斷趨向年輕化,立遺囑人群平均年齡從77.43歲逐步下降至68.59歲。九年來,中華遺囑庫已登記保管了22萬余份遺囑。疫情之下,全年遺囑咨詢量不降反升,2021年咨詢辦理遺囑人數比2019年增長了20.8%。
立遺囑趨向年輕化,生死態(tài)度轉變明顯
近些年來,不少年輕人出現在訂立遺囑的群體中,且每年呈現增長趨勢。
今年中華遺囑庫首次公布了“00后”遺囑數據。根據數據顯示,2020-2021年立遺囑人群中,“00后”一共有223人,近一年增長了14.42%。
“90后”群體立遺囑更是多次登上熱搜。截至2021年底,總人數達到1204人。較去年相比,增長了80%。“90后”訂立遺囑的人數,表現出每年穩(wěn)步上升的趨勢?!斑@說明訂立遺囑不再是某個年齡段的‘專利’?!敝腥A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說。
新一代年輕群體的遺囑中,財產類型更多元化和豐富。
與其他年齡段的人群不同的是,“00后”、“90后”的遺囑中處理財產表現更豐富,“虛擬財產”的納入和安排成為其一個突出的特征:支付寶、微信、QQ、游戲賬號等虛擬財產是“00后”、“90后”遺囑中常見的財產類型。
“00后”立遺囑人中97.7%涉及銀行存款,陳凱表示,這一群體年齡普遍在18-20周歲間,基本上為大學在讀生,有部分是剛剛踏入社會工作不久。“這也說明存款是‘00后’的主要財產?!标悇P說。
而跟“00后”比起來,“90后”的遺囑中涉及房產的較多,占比71.64%。據了解,該人群中,父母買房掛名在子女名下的現象比較常見,除房產以外,父母還會選擇將股權掛名在子女的名下。
年輕人訂立遺囑的原因多樣,白皮書統(tǒng)計中,超一半人認為“無法確定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如果什么都沒說就走了太遺憾”。
2021年春節(jié)前,中華遺囑庫接到一通16歲少年的電話:“我要把攢下的所有存款都留給媽媽,萬一我不在了,那筆錢可以給媽媽多一些照顧?!蹦泻⒄f。
按照國家法律規(guī)定,年滿16周歲、并且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未成年人才可以立遺囑。電話里,男孩語氣平靜,介紹說自己是一名護士人員,疫情最嚴重的兩個多月里,曾在一家醫(yī)院支援。目睹多位重癥患者什么都沒說就離開人世,男孩總覺得遺憾,也感慨人生無常。為了從小相依為命的媽媽,他決定訂立一份遺囑,“媽媽是我的一切,這些錢也是我的全部了?!?/p>
“疫情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認知,更加珍惜眼前人。通過遺囑來表達自己的關心,成為了很多人的選擇?!标悇P說。
年僅21歲的王先生也是“00后”立遺囑人群的其中之一。2021年王先生看到一個新聞:丈夫去世后,其銀行存款無人知曉,無法取出,妻子只得挨個銀行查詢。王先生擔心,要是自己某天突發(fā)意外,來不及交代賬戶和密碼,家人會怎么辦?他很快便將“立遺囑”一事納入到規(guī)劃中,于生日當天來到中華遺囑庫立下遺囑。
“由此可見,社會觀念在不斷改變,從談遺囑色變,到‘00后’立遺囑成為一種現象,辦理遺囑的年輕化趨勢愈加明顯。”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認為,這種對生死態(tài)度的轉變,恰恰是一種理性的態(tài)度。立遺囑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或許它不意味著人們對死亡沒有了焦慮和恐懼,而是他們在訂立遺囑的過程中,重新審視了過往和未來的人生。
“80后”立遺囑數據暴漲,疫情以來咨詢量上升
截至2021年底,共有1986名“80后”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2017年全年共訂立73份,這一數字至2021年已成為982份,五年間增長近13倍。
對于“80后”立遺囑數據暴漲情況,陳凱表示,與新冠疫情有一定關系。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80后”肩負著家庭、社會等巨大壓力,家庭關系和利益格局更加多元,使得他們不得不思考訂立遺囑。
從數據上來看,“80后”的財產以房產為主,存款為次。
該人群的遺囑中,97.67%涉及房產。其中,超過一半是通過自己和伴侶奮斗買的房,一部分人是在父母資助下買房。白皮書調查發(fā)現,“80后”人群非常懂得投資,13.18%的遺囑涉及公司股權,14.13%的遺囑涉及證券基金,投資比例遠超其他年齡段人群。此外,分析發(fā)現“80后”訂立遺囑的人群中,都是屬于家庭內部無糾紛且本人身體健康,訂立遺囑主要原因為“未雨綢繆”“避免財產下落不明”和“照顧家人”。
35歲的劉雪(化名)是家里的獨生女,目前單身,父母都有一定資產。劉雪擔心自己以后有什么意外,在遺囑中將自己名下的一套房產留給了朋友,希望好朋友在自己走后能夠替她多照顧一下父母?!拔抑?,即便我什么也沒有留給她,她也一樣會照顧好我的父母,但我不想讓她白白辛苦?!?/p>
42歲的丁女士家住上海,是一名單親媽媽,唯一的兒子今年17歲??紤]到自己以后有可能再婚,為了防范再婚帶來的財產風險,丁女士決定訂立遺囑,將自己的財產留給兒子。
疫情影響下,中華遺囑庫曾短時停止現場接待,但全年遺囑咨詢數量不降反升,2021年咨詢辦理遺囑人數比2020年增長了7.7%,比2019年增長了20.8%,且繼續(xù)保持增長勢頭。
遺囑是否入庫,即日起可上網免費查詢
遺囑人去世后,若其家人不知道遺囑的存在,或者司法機關沒有找到遺囑,可能導致遺產分割出現違背遺囑人意愿的情形。為了避免這種現象,中華遺囑庫從2022年3月21日起,正式向社會推出“遺囑在線查詢”服務。
查看和提取在中華遺囑庫的遺囑需提前預約。申請人攜帶本人身份證、被繼承人死亡證明,可向中華遺囑庫申請查看,被繼承人生前在中華遺囑庫留下遺囑,則有資格查看并提取遺囑原件。
“遺囑在線查詢”服務可以為遺囑人本人、繼承人、法院、公證處、房管部門等單位提供查詢服務。可通過線上查看辦理進度、查詢遺囑內容以及申請辦理提取遺囑原件等。
據悉,該項查詢服務目前為免費服務,僅象征性收取0.01元以防范惡意查詢。
陳凱介紹,根據有關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的規(guī)定,中華遺囑庫采取多項措施保護當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首先,遺囑人生前的遺囑只能自己可查;第二,遺囑人去世后,遺囑只能由繼承人提供死亡證明方可查看;第三,查詢系統(tǒng)采取了嚴格的隱私防范措施,使用人臉識別等技術防止冒名頂替,同時嚴格遵守國家有關規(guī)定,不采集人臉識別數據,僅進行比對,切實保護當事人的個人隱私。
中華遺囑庫是由中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基金會和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于2013年3月21日共同發(fā)起主辦的公益項目,已在全國設立了60余個服務中心,目前已生效遺囑共計4707份。
符合條件的老年人,不但可以享受免費辦理遺囑咨詢、遺囑登記、遺囑保管等服務,而且每一份入庫的遺囑還可以通過免費的錄音錄像、人臉識別、指紋存檔、密室登記、專業(yè)見證、保密保管、司法備案等程序,來確保遺囑的效力。
《2021中華遺囑庫白皮書》相關數據整理。制圖/師春雷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劉越